※典型案例:
案例一:郑旭(化名),男,21岁,河南牧业经济学院14级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大二学生。郑旭因迷恋足彩,从2015年开始通过网络借贷买彩,继而冒用或请求同学帮忙借贷,欠下60多万元巨债,无力偿还,于2016年3月9日晚在山东青岛的一个宾馆8楼跳楼自杀。
案例二:我校某学院2010级学生王军(化名),从2011年开始与不良社会青年“打成一片”,学会了高消费和赌博,钱不够用就找同学借、向高利贷公司借,先后找同学借款近2万元,向高利贷公司借款3万余元。2012年上半年,高利贷公司使用各种手段逼迫王军还款,王军父亲于2012年10月份通过东拼西凑的近10万元还清了高利贷公司的本息,并向借款的同学立下借款单据。王军的行为导致自身和家庭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案例三:武汉某高校学生彭某,于2015年开始通过网络贷款公司先后贷款近10万元,2016年3月在校外非正常死亡。此案还在侦办之中。
案例四:武汉某高校学生李某,于2016年2月份开始先后在“趣分期”、“优分期”、“99分期”、 “名校贷”、“人人分期”、 “分期乐”、“湖北消费”、“爱子贷”、“招联520”、“捷信”、“52校园”、“花儿朵朵”等12家公司借贷本金7万余元。当得知加上利息等费用,要还的钱已经翻倍的情况后,李某的家长于3月17日为其办理了退学手续……
※校园“小额贷”的调查
为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卫处配合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区分局,针对校园“小额贷”情况,对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分析案例等方法进行。调查情况如下:
一、“小额贷”的特点
1.以“无担保、无抵押”,“额度高、利息低”,“手续简便、放款快捷”等为噱头,吸引急需用钱的大学生借贷。一般情况下,学生仅需提供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及父母真实的住址、通信方式就可以放贷。目前,面向大学生的“小额贷”较多,贷款额度为1000元——5万元不等;贷款时间为1个月——3年不等;贷款利息分别按照天、月、年计算,贷款年利息为8%——30%不等。在还款过程中除贷款利率外,一些网络平台、贷款公司普遍存在费率标示不清,在手续费、逾期费、违约金等方面表述含糊,一旦逾期未还,违约金、滞纳金就会变本加厉,进一步加大学生还款难度,导致学生无力偿还。
2.以贷款合同为掩护,利用普通大学生对“小额贷”相关规则的不熟悉,在放款前尽可能收取手续费、保证金、利息等。如某学生在网络借贷平台贷款1万元,申请成功后,校园代理(基本上由在校大学生担任,代理的报酬是拿提成)会上门服务,查看身份证、学生证,登记父母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再让借贷学生签贷款合同,在校园代理完成必要的手续后,将资料上交至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在扣除利息、保证金等费用后,学生拿到手的只有不到7000元。一旦逾期不还,违约金、滞纳金、管理费等累加,极易导致借贷学生无力偿还,有的学生就可能再去找其他公司借更多的款来堵前面的“窟窿”,形成滚“雪球式”的恶性循环。
3.以讨要贷款为由使用“软暴力”,逼迫欠款学生还债或重新计算欠款“打欠条”。贷款公司对逾期不还的学生,采取电话联系本人“扬言将其欠款一事告知其朋友、老师、家长”;或“请”学生到公司“协商”、“谈判”;或逼迫学生找担保人担保等软暴力方式逼迫学生尽快还钱。在调查中,调查组发现一高校存在同宿舍多名学生参与网络贷款,欠款金额巨大,有2名学生在家未到校上课,据了解这2人各欠款在10万元以上。
二、“小额贷”的危害性
随着国家放开了民间金融市场,各种“贷款公司”逐渐壮大、活跃,向高校渗透势头迅猛。一些公司盯住高校大学生,抓住大学生人生观、消费观不成熟,爱攀比、想创业等心理,以眼花缭乱的名称,采取张贴小广告、报纸和网络宣传的方法,通过线上经下、招聘校园代理、同学间推荐等方式从事校园“小额贷”活动。一些大学生出于投资创业、购物、超前消费、参与赌博或网络赌博等目的,背着家长和学校向网贷公司、“小额贷”公司借贷,一旦逾期不还,就会背负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导致失学、退学、自杀、非正常死亡等事件发生。
1.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不能完成正常学业,影响学生人生发展。学生一旦从“小额贷”公司借贷,97%的学生影响学习,39%的学生会因此退学、失学、甚至走向极端,后果非常严重。
2.导致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幸福指数下降。在我国培养1名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孩子,平均成本在6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家庭要拿出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培养孩子。培养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本就不易,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知道这一现状,学会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不应该为了一已之私加重父母不必要的负担。
3.影响社会和学校稳定。从“小额贷”公司借贷的学生往往因债务压迫导致各种问题发生,甚至出现自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牵扯了学校和政府部门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学校正常秩序。
三、“小额贷”渗透趋势分析
通过对10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所有高校都有学生经历过推销、介绍“小额贷”的情况,有8%的学生借过“小额贷”,还有27.8%的学生准备借“小额贷”,有31.4%的学生反映身边有同学借过“小额贷”。应该说,很多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小额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没有考虑到“逾期不还的可怕后果”。
据调查,“小额贷”公司进入高校的渠道有:一是利用在校学生通过到处张贴小广告进行宣传渗透;二是在网络上设立专题网站并实施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三是招聘在校学生为校园代理开展借贷业务;四是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合作开展业务。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小额贷”公司进入高校与在校学生的帮助密不可分。首先是“小额贷”公司以低廉的价格雇用勤工俭学的学生为他们张贴小广告进行宣传,而他们支付的劳动报酬只有每人每天30——50元。有的学生为了这点收入将“小额贷”广告随意张贴在卫生间、楼道、宿舍大门、路灯杆、交通标牌等位置,完全不顾自己学校的环境和形象,完全不顾自己的同学因此而有可能受到的伤害。其次是招聘在校学生为校园代理,利用校园代理开展借贷业务,校园代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核实借贷学生的身份、父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签订借贷合同,并将资料上传,校园代理的收入主要是靠业务提成。第三是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推荐开展业务。第四是拿出部分资金赞助学生社团活动,依靠学生社团开展业务,增加学生信任度。
可以说,“小额贷”进入高校的势头非常迅猛,对高校和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应该引起政府、高校和学生的高度警惕!
※警惕校园“小额贷”风险
1.费率不明。很多分期平台往往只宣传分期产品或小额贷款的低门槛、零首付、零利息等好处,却弱化其高利息、高违约金、高服务费的分期成本。其实这些公司的年利率都超过20%,堪比“高利贷”。
2.贷款风险。很多平台自身资金有限,需要在第三方金融机构贷款,并设定很高的违约金、逾期利息等,消费者往往被诱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
3.隐形担保。大学生申请过程中提供了个人信息、父母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等信息,如不能按期还款,不良网贷平台可能会采取恐吓、骚扰等方式暴力催收。
4.高额度诱惑。类似“只要本科学历即可办理贷款,最低5万起”的广告,其实是某些平台利用目前网贷征信系统的漏洞,诱导学生在多家不同的平台重复借款,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还款负担和坏账风险。
5.校园网贷监管难。目前校园网贷存在监管真空,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效果难以保证,一旦有风险和责任时,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
网络贷款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对于大学生这类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的人群,贷款看起来容易,但一旦消费欲膨胀,贷款人就可能陷入连环债务之中,最终还是要父母兜底,自己也会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法律责任。
※如何防范校园“小额贷”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大学生应对自己的人生有个全面可行的合理规划,在校期间应以学业为重,积累自己人生发展的能量,不应该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学校提醒大家防范借贷风险,拒绝借贷陷阱,倡导大家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2.坚决不为借贷公司作代言人。一是不为蝇头小利为借贷公司进入校园而到处张贴小广告;二是不为蝇头小利为借贷公司当校园代理,坑害自己和自己的同学;三是不向同学和亲人推荐“小额贷”。
3.学生社团坚决不用“小额贷”公司资金赞助。学生社团的本质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学生社团是学生信任的组织,社团的活动对学生影响最大,万不可因一点蝇头小利而“坑害”同学。
4.因创业和投资需要借贷,应进行风险评估和还款能力测算,咨询法律专家,选择正规且有信誉的公司。万不可病急乱投医,盲目借贷。
5.保卫处要配合并协同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一是对学校及周边涉及“小额贷”公司进行摸底排查,掌握公司基本情况,提前收集相关证据,打好招呼,防止其进校宣传或向学生放贷;二是配合网安大队控制和封堵网上的“小额贷”信息;三是依靠公安机关对“小额贷”公司追讨贷款实施的非法拘禁、殴打他人等违法行为予以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