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范溺水】
※典型案例
1.梁某为我校某学院学生,2015年暑期放假离校回家。7月28日下午3时,该生与其高中七位同学来到家乡水库游泳,其中五位会游泳的同学游到了对岸,梁某某(不谙水性)和另外一位同学在岸边观望的过程中因岸边湿滑不幸跌入水中,其同伴施救无效,不幸溺水身亡。
2. 雷某为我校2006级学生,2007年暑假,雷某留校,因天气较热,该同学不顾静思湖边“严禁游泳”的警示,下湖游泳,溺水身亡。
3.周某我校2007级学生,2010年5月3日,周某与同学相约一起骑自行车到杨桥湖游泳,因周某不会游泳就在靠近岸边处游,同伴游出100余米后,转身发现周某不见了,随即报警。当晚,在湖中打捞出周某尸体,经医生诊断,因下水前没有热身,腿部抽筋导致溺亡。
※案例解读
游泳,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之一,但不做好准备、缺少安全防范意识,极易发生意外。学校校园内的人工湖、自然湖等水景不是游泳场所,学校是明令禁止下水游泳及在水边嬉戏打闹的。雷某、周某不顾学校警示,强行下水游泳,最终导致惨剧发生。这些案例的发生,主要是“安全第一”的意识不强,面对身边潜在的危险不会甄别预防和自救自护。特别是有的学生在遇到意外时心理恐慌,不知所措,从而导致发生溺水伤亡事故。
同学们要遵守学校规定,提高规则和安全意识,一定不要去有安全警示和警告标志的湖泊、河流等区域游泳,不要在湖(河、池)边钓鱼、戏水、打闹、捞物等。游泳可去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游泳馆和其它有安全保障的水域。
※如何防范
1.参加游泳技能培训,掌握游泳技能。
2.太饿或太饱的情况下不要下水游泳。
3.下水前试试水温,若水温太低,应先进行相关适应性活动,等身体适应了才下水,否则就不要下水。
4.不要到江、河、湖、海等水域“野泳”,更不能单独到这些水域游泳。
5.下水前要观察游泳处的环境,若有危险警告,则不能在此游泳。
6.不要在地理环境不清楚的峡谷游泳。对水域基本情况(如水深、流速、宽度、水底结构等)不熟悉的,不要下水游泳。
7.不在水深小于3米的地方跳水,不在水下有杂草、岩石或其他障碍物的水域跳水,跳水时以脚先入水最为安全。
8.在海中游泳,要沿着海岸线平行方向而游,游泳技术不精良或体力不充沛者,不要涉水至深处。在海岸做一标记,留意自己是否被冲出太远,及时调整方向,确保安全。
9.遇到有人溺水时,应大声呼叫,引起周围人员注意,共同实施救助;周围无人时,应拨打报警电话求救;在救助时必须运用最安全的方法救援,如果能在岸上施救的,决不要下水去救,如能用器材去施救的,决不要徒手去救。不论使用哪一种救生方法,都要先保障自身安全,这样才能达到救助别人的目的,千万不要演变成“人溺已溺”的悲剧。
※急救措施:
一、溺水自救方法:
1.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3.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二、急救溺水者方法:
1.将伤员抬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用纱布(手帕)裹着手指将伤员舌头拉出口外,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抱起伤员的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或者抱起伤员双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肩上,快步奔跑使积水倒出。或急救者取半跪位,将伤员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上,使其头部下垂,并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
2.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一般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托起伤员下颌,捏住伤员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伤员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反复并有节律地(每分钟吹16~20次)进行,直至恢复呼吸为止。
3.心跳停止者应先进行胸外心脏按摩。让伤员仰卧,背部垫一块硬板,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面对伤员,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缓缓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将胸骨压下4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每分钟60~80次)进行,直到心跳恢复为止。
第二节 【防范雷击】
※典型案例:
1.2012年5月23日16时多,重庆市开县义和乡兴业村小学7名小学生因雷击死亡,雷击同时还造成30多名小学生受伤,其中重伤5人。
2.2016年4月3日上午10时许,安义县金安福园墓区内,4位南昌市民撑伞扫墓时被雷击中,事故造成一死三伤。
3. 2016年6月30日下午4时许,湖北省英山县草盘镇两姐妹在家中学习时,被雷电击伤。
※案例解读
雷电是大气中强烈的超长距离放电过程,通常伴随着强对流天气过程而发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每秒钟地球造就1800次雷雨,伴随600次闪电,其中有100个炸雷击落地面,破坏建筑物和发电、通讯、影视设备,毙伤人、畜,引发火灾,我国每年都有3000至4000人遭雷击死亡,使很多家庭支离破碎,给这些受害者及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和损失。
从案例可以看出,在开阔地域发生雷击灾害的比较大,这是因为,在开阔地等区域,人们往往单独行动,而且地势平坦,相对而言人体位置可能较高,因而更容易被雷击中。大学校园一般都建在地势平坦区域,树木较多,且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地方,极易引起雷击事故发生,且危害较大。
※如何防范
一、身在市区或家中,如何做好防范
1.不要在楼顶或树下避雨,不要在楼顶等建筑物顶部玩耍,也不能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大树下避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2.不要在水面和水边停留,在河里、湖泊、海滨游泳,在河边洗衣服、钓鱼、玩耍等都是很危险的;
3.不要快速移动,雷雨中最好不要奔跑,更不适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在雷雨中快速移动容易遭雷击;
4.在雨中行走时要远离金属物质,不能撑铁柄雨伞;
5.避雨的时候要观察周围是否有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或电力设备,不宜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
5.不能玩手机、听歌,尽量别拨打或接听电话,家里的座机也避免使用,因为避雷针只能保护建筑物,但对沿架空电线、电话线侵入的雷电波却无能为力;
6.雷雨天气注意穿鞋或者在脚底垫上塑料等绝缘体,在雷雨天气赤脚行走或避雨,会加大被雷击的可能性;
7.不要淋浴洗澡,因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在野外和家中洗澡都是很危险的;
8.住高层的,要给家庭电器断电,还要注意关闭门窗,预防雷电直击室内或者防止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不要把头或手伸出户外,更不要用手触摸窗户的金属架。
二、身在户外雷区,如何做好防范
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在靠近雷暴的危险环境,这时应该停止一切行动,并且这样做:
1.严禁奔跑,不要张嘴,应立即双膝下蹲,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2.应迅速躲入有防雷设施保护的建筑物内,或有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及有金属壳体的船仓内;
3.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并丢弃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
4.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身处附近的人千万不要跑动,应双脚并拢跳离,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
※急救措施:
1.伤者就地平卧,松解衣扣、腰带等。
2.立即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坚持到病人苏醒为止。
3.手导引或针刺人中、十宣、涌泉、命门等穴。
4.送医院急救。
第三节 【防范食物中毒】
※典型案例:
1.从2015年4月25日晚开始,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陆续发生学生腹泻事件,截至到次天凌晨,已有两百多名学生先后因为腹泻入院治疗,事件原因为饮用水细菌超标。
2.2016年3月9日,黄冈某高校2名女生通过网络订餐购买外卖快餐,吃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轻微食物中毒。
※案例解读
据国家卫计委通报称,2015年全年食物中毒较大事件76起,中毒676人,死亡121人;一般事件93起,中毒5250人。其中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年食物中毒事件总报告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40.2%和73.6%。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食物中毒总人数的42.6%。2015年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食物中毒事件总报告起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18.3%、28.7%和0.8%,其中,27起中毒事件发生在集体食堂,中毒1605人。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食物中毒主要分为:1、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食物受到污染,以肉类为主,奶类、蛋类、禽类、冷食亦有发生。2、化学性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被误认为是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而引起食物中毒。3、有毒动植物中毒。常吃的食物由于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没有把食物中的有毒成分除去,或误食了有毒的动植物而引起的中毒,常见的含有毒素的动植物有:河豚鱼,发芽土豆,生豆浆,毒蘑菇,未熟透的四季豆,苦杏仁等等。
食用了有毒或变质的食物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往往伴随着头晕、发烧。吐泻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甚至昏迷、休克等症状,
※如何预防
1.慎购买。从正规渠道购买新鲜和安全的食品,不要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的食品;尽可能不到无卫生保障的地摊、小饭馆购买食物。
2.小心吃。陌生植物(指一些生长在野外的蘑菇、鲜黄花或其他不认识的植物)不乱吃;变(异)味食物不要吃;生的食品煮熟吃;水果蔬菜洗净吃;无卫生保障的地摊、小饭馆不去吃。此外,发芽的土豆、发霉的花生和坚果、长黑斑的红薯、霉变的淀粉以及未炒熟的扁豆等,都不能吃。
3.分开放。生食、熟食分开放;用于处理生、熟食品的刀具、案板也要分开,避免污染。
4.加热透。储存的熟食在食用前必须再次彻底加热;腌腊罐头食品,食用前应煮沸6~10分钟。
5.不过期。不要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6.勤清洗。保持厨具和厨房的清洁,抹布经常煮沸消毒,加工制作食品前和间歇后应将手洗净。
7.避鼠虫。妥善保管食物,避免鼠类、昆虫和猫、狗等动物接触。
8.严存放。剩余食品要妥善保存,存放农药、鼠药和其他化学物品的瓶子或包装物应有明显标志,而且应放在儿童不易接触的地方。不要用饮料瓶、油瓶等储存化学物品,以免误食。
※急救措施:
1.催吐。出现中毒症状后,及时用手指伸向喉咙深处,刺激咽喉后壁、舌根,进行催吐,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排出。
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老年人、孕妇及儿童应避免用该方法并及早就医。
对腐蚀性毒物中毒者不宜催吐,避免引起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2.洗胃。中毒者若神志清醒,可将大量清水分次喝下,再用催吐法吐出。初次进水量不超过200毫升,反复进行,直至吐出物无色无味为止。
对腐蚀性毒物中毒者不要洗胃;病人昏迷时家属不得自行给予洗胃,应及时呼叫“120”。
3.护胃。误服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应及时服用鸡蛋清、豆浆、牛奶等,以保护胃黏膜。
4.导泻。用硫酸钠导泻或灌肠可将肠内毒物排出。此方法一般应在医院进行。
5.封存。封存并携带可疑食物,提供给医院查找中毒原因。
6.就医。出现中毒症状后,不要乱服药物。在自行抢救的同时必须立即与医院联系,争取就医时间。
第四节 【防范猝死】
※典型案例:
1.2007年3月,我校某学院学生杨某,为庆祝毕业找到工作,在武昌校区校外熊家嘴一餐厅聚餐,酗酒致死。
2.小李是我校某院2013级学生,每晚有晚锻炼的习惯,2015年4月的一天晚上,小李独自一人在运动场进行双杠器械锻炼时,突然倒地,因为是单独运动,没有其他人在场,稍晚被旁边运动人发现拨打120,等急救车到来后,该同学已经无生命体征,经医生诊断为猝死。
3.2015年10月24日下午,南京大学一名大三男生在体育测试跑1000米时,跑到700米左右,猝然倒地,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4.2016年1月9日,我校某学院13级学生龚某在宿舍起床后,身体不适,昏倒,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医生诊断为猝死。
5.2016年5月20日,我校某学院13级学生余某在下课途中昏倒,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医生诊断为突发疾病猝死。
※案例解读
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我们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不能冷静处理突发意外事件。在运动时发现有不良症状发生时(发热、胸痛、胸闷、胸部压迫感、头痛、气急、肠胃不适、腹泻、极度疲乏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身体不适时,认为自己年轻,一会就好了,健康常识匮乏、安全意识薄弱。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时作息,酗酒、熬夜、抽烟等等不良好生活作息习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类似悲剧的发生。
※如何预防
专家也认为猝死发生前会有一定的前兆,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四肢乏力、头晕等,如出现以上症状,应告知身边同学自己身体状况,迅速就医。
1.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从凌晨到上午10点这一段时间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被医学界称为“魔鬼时间”。因为人在睡眠中心率比较慢、血压较低,而在醒来时血压上升,心律加快,而且体内水分流失了一夜,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因此建议年轻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常熬夜,而老年人则要学会“赖床”,醒后尽量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同时尽量不要在早晨锻炼。
2.室内外温差别太大,注意不要忽冷忽热。民众体检专家提醒说,炎炎夏日绝对不能贪凉,室内温度一定要合适,尤其是老年人最好不要吃冰冻食品,要避免血管突然收缩导致心源性猝死。
3.选择清淡饮食。一方面可保持合理体重,因为体重也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相关因素;另一方面增加粗纤维和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以保持大便通畅,因为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便秘也是猝死的一个重要诱因。
4.戒烟限酒。大量饮酒和大量抽烟都是猝死的重要诱因,因此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戒烟限酒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5.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对于毫无症状的猝死者来说,往往伴随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该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聚会、出游等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
6.清楚掌握家庭周边的医疗机构分布情况,以便及时获得急救支援。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也应随身携带写有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联系电话、病史的急救卡。
7.定期体检,特别是心电图及血液检查。
※急救措施:
1.将患者平卧,背部垫一硬板,颈部上抬,头颈微后仰,促使气道通畅。
2.施术者握拳,以患者的胸骨部下段,做一二次短促有力的叩击。如无反应再重复一二次,经叩击后,常可终止室速,室颤,恢复窦性心律。如无效做下轧步处理。
3.立即做全外心脏按压,左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下1/3处,右手压在其上方,以每分钟100次的速度,用力适度,反复按压,使胸廓上下活动程度3-4厘米,心内剩余含氧血迅速排入动脉使心脑供血,胸廓下陷回弹时,有助于及通气。按压应用力均匀,轻柔,用力过猛,易引起肋骨,胸骨骨折,气胸,血胸,心包积血,骨髓栓塞,内脏破裂等并发症。如无反应,同时进行下一步处理。
4.人工口对口呼吸:一手捏住病人鼻孔,推开下颌,使其口张开,用力吸气后患者口腔紧对密闭,将气吹入患者口腔,以每分钟16-18次的速度,反复(吸,吹)进行。如能听到患者呼气声最好。
第五节 【防范自伤】
※典型案例
一、运动性自伤
1.赵某为我校某学院2007级学生,喜欢玩极限单车,2008年9月,在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倒,胸口摔在车把手上,当天下午在湖北省陆军总医院诊治,医生建议留院观察。该生当晚未遵守医嘱,自行回到学校住宿,当晚病情恶化于第二天凌晨去世。经医生推断为因内脏破裂导致死亡。
2.2015年4月,一个年轻的女孩,在健身馆锻炼时倒在动感单车上,事发现场懂医学常识的护士及时伸出援手;120急救医生一刻不歇地给她做心肺复苏;送到医院后医生坚持不懈地抢救,但是,最终,女孩还是没有能救回来。
二、情感性自伤
1.祝某是我校某学院2010级学生,2011年10月10日上午,祝某没有到教室上课,在学生宿舍7楼窗口高坠,被发现后,学校及时送其到湖北省中医院抢救,但仍然未能挽救其生命。
2.2011年10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一名机械学博士和一名校外人员在本部与同济医学院相继“跳楼身亡”。7天后,一名22岁的建筑系大四学生“跳楼自杀”。
3.我校某学院学生于某,于2005年3月因家庭原因在武汉长江大桥跳桥自杀。
4.2008年10月23日,我校某学院老师杜某因抑郁症,在武昌校区家属区30栋跳楼自杀。
※案例解读
一、运动性自伤。体育运动是大学生十分热爱的一种活动方式,但一些危险竞技性项目对运动者的身体素质要求高,并且专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安全保障要求高,这需要运动者引起重视,准确掌握该项目的危险系数,如赵某玩极限单车,就是危险竞技性运动项目,特别是在他受伤入院治疗了时,不听从医生的嘱咐,最终导致病情恶化死亡。
二、情感性自伤。青年正处在心理发育阶段,对挫折和压力的耐受能力比较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差,应付压力的技巧不妥当等,再就是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支持系统存在很多不足,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过于忙碌无法管理子女的家庭等都不能给孩子们很好的心理支持,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需求,缺少心理支持的青少年容易选择自杀来处理压力或心理刺激。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中有比较多的模仿成分。他们通过影视剧、媒体宣传、追星模仿等途径了解了自杀行为,然后因为要挟别人或一时冲动而突然实施自杀行为。
※如何预防
一、运动性自伤。正确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强身健体,青少年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身体机能发育和心智健康都有着积极作用,但要针对个人实际情况,适时选择恰当运动项目开展体育锻炼活动,避免跟风、炫酷,从事自己不了解、甚至有高危险系数运动项目。如游泳、滑雪(包括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潜水、攀岩等。
认真学习运动常识及急救知识。把意外运动事故的演练和急救知识纳入学生日常的教育学习活动中,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保健知识的科学指导,开设如心肺复苏等基本救助课程,做到有效的预防和监控,保证科学、合理开展体育运动。
二、情感性自伤。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心理素质,培养自己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和应付困难处境的能力;其次要了解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常识及危害,及时发现,及时诊治;最后要建立健全全社会支持体系,让自杀的预防走进社区、班级,通过家庭、学校、医院和政府的协同工作,让每个想自杀的人尽可能得到心理和社会帮助。
第六节 【防范“自拍(炫酷)”死】
“自拍死”是指在危险地域进行自我拍照而发生的意外伤害,“自拍死”也称“炫酷”死。近年来,自拍正导致越来越多的致命意外,“自拍死”成了一种全球现象,这一问题应引起年轻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典型案例
案例一:2016年4月9日下午,一名19岁女孩被广东省佛山市海狮山莲塘村的200亩玫瑰花田的美丽景色吸引,情不自禁地在靠近铁路一侧玩起了自拍。此时,正好一列火车驶来,火车驾驶员发现了女孩不停地鸣笛,旁边的路人也大声呼喊女孩走开,但女孩仍然忘我的毫不理会的自拍,结果被撞身亡,年龄永远定格在了19岁。
案例二:2015年,我国一名33岁的男子在浙江诸暨市东白山拍照时失足跌落山崖而亡,事发前,他还在朋友圈上传了几张游玩的自拍照……
※致死原因
1.在自拍时,对自拍区域的安全隐患没有进行评估和预判,缺乏风险和安全意识。
2.将精力集中在自拍上,对周边环境和突发情况应对不足。
3.心理疾病导致。过度沉迷于自拍,并且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炫耀式”的分享,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为了“炫耀”,为了与众不同,漠视安全,导致意外。
近年来,自拍的风靡与社交媒体的发达密不可分。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带动了一种“新型游客”,对于他们而言,随时随地上传自拍旅行照与旅行本身同等重要,这能为他们带来一种“社交媒体满足感”。到风景如画的旅游景点,为自己留下一个美丽的影像而自拍本无可厚非,但若仅仅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点赞”和转发量,从而将自己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而自拍,这就不值得了。需要警惕的是:过度沉迷于自拍,“自拍成瘾”,并且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炫耀式”的分享,不但是一种心理疾病,更是一种漠视生命的行为!
研究显示,因自拍致死受害者中,平均年龄为21岁,75%死者为男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更倾向于参加“娱乐风险”活动所致,而女性则更多参与普通自拍。
※致死方式
有的在悬崖峭壁自拍不慎摔死;有的在行驶的车辆上自拍时发生交通意外;有的在铁轨自拍被火车撞死;有的自拍时崖壁崩塌摔死;有的拿着杀伤性武器弹药自拍被炸死打死;有的爬上铁路桥自拍不小心碰到电线被电死;有的在雷电区域自拍遭雷击致死等。
据报道,在2015年,俄罗斯就有至少10人由于自拍而身亡,100多人因此受伤。俄罗斯政府还专门发布了一份《安全自拍指南》。2016年1月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拍致死人数最高的国家,这促使该国在许多旅游景点增设“自拍禁区”。
※如何防范
1.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和干事创业上,做真实的自己,成熟的自己。不要幼稚到“做个鬼脸”或“别人不敢而我敢”的行为举止去博得他人所谓的赞许和认可,或者为了“炫耀”,为了与众不同而漠视生命!
2.加强安全和风险隐患意识。在自拍时,一定要对自拍区域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和预判,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才去拍照。
3.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在自拍时,要针对可能的安全风险,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否则,宁可放弃,也不拿生命去冒险。
4.发现自己有某种心理疾病,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切不可羞于启齿,贻误治疗。人的健康由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组成,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健康是生命的根本,也是快乐的根本。同学们,让我们拥有健康,做快乐的自己吧!
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美好的,请同学们且行且珍惜